來源:北疆先鋒網 2023-03-21
唐八十,男,蒙古族,1950年8月出生,1967年7月參加工作,197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,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布力彥嘎查牧民。
挺進沙漠 無怨無悔
翁牛特旗烏丹鎮布力彥嘎查處于科爾沁沙地腹地。過去,這里氣候干燥,十年九旱,80%的土地被沙化了,尤其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由于人口增多、干旱少雨、過度放牧等原因,布力彥嘎查的草地沙化日趨嚴重,后來,幾乎沒法住人了。那時,很多人望沙卻步,談沙色變。但唐八十在嘎查黨員大會上擲地有聲:“這沙子欺負到我們頭上來了,我們不能坐以待斃,大家要行動起來,向沙漠要地、要樹、要草場,為子孫后代負責?!?/p>
唐八十要住進沙窩的想法,首先遇到了家人的反對。妻子因身體不好,住慣了新蓋的磚瓦房,不愿跟著他到沙窩子里受罪。兩個孝順的兒子雖然也不愿到沙窩子里生活,但是他們了解父親的性格,不參與也不反對,而是選擇參軍離開了家。唐八十說,“在漫漫的治沙征途上,我感到了一種責任,作為黨支部書記,我要幫助全嘎查貧困戶走上治沙致富的道路?!?/p>
在村民大會上,唐八十苦口婆心地作動員,“大家知道沙進人退、人進沙退的道理吧。我們不能坐以待斃,要行動起來,為子孫后代再造一個秀美家園?!睘榱吮砻髯约旱闹紊硾Q心,他在沙窩子里選擇了一處位置較高的地方,又壘起了三間土房。他說要在這兒住下來,和沙丘來一個持久戰。
生態治理 滿載效益
在唐八十和老伴剛剛把家搬進沙地腹地的那個春天,就在住處周圍封沙500畝。植樹得用水,他就自己打井,由于是在沙丘上植樹,所以灌溉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,夫妻倆只能靠挑水,一個樹坑、一個樹坑地澆灌樹苗。為防止牲畜過來踐踏樹苗,唐八十花費1萬多元,買回鐵絲網罩和木樁,和老伴一根樁、一根樁地立,一米、一米地圍封。幾個月下來,夫妻倆就像變了人似的,嘴上都起了泡,臉和身上全都暴了皮。樹植上了,圍欄封上了,兩人總算可以喘口氣了??烧l曾想,半夜一場大風過后,1米多高的鐵絲網罩連同木樁一起被埋到了沙土里,剛栽進去的樹苗有的被連根拔起,有的樹苗早就不見了蹤影,不知被吹向何方,但唐八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,不斷加高加固防風沙障。時至初春,正值北方地區造林的黃金季節,唐八十和家人開始上山植樹。一家人早出晚歸,風餐露宿,渴了喝口涼開水,餓了茶水泡炒米,春秋兩季,月余下山。經過三四年的圍封治理,終于在茫茫的白眼沙中植出了一片綠色,隨著時間的推移,唐八十家的周圍已經有2600多畝沙地得到了有效治理。
唐八十的大女兒說:“我爸爸真是與沙子、林草有不解之緣。二十幾天穿碎一雙鞋,十幾天穿壞一個背心,十幾年來,他天不亮就起床,中午從不休息?!碧瓢耸钌亟o村民們演繹了一把“敢叫沙漠變綠洲”的傳奇,村民們在無比折服的同時,也開始紛紛效仿,在他的鼓勵下一起學習治沙,全嘎查120多戶已有60多戶牧民以他的封育區為中心,開始治沙。截至目前,全嘎查120多戶牧民共同治理了8萬多畝沙地,有效保護了3000多畝草場、萬畝農田,成果覆蓋附近12個村莊。
唐八十獲得的部分榮譽證書(圖片來源:翁牛特旗烏丹鎮黨委)
青山綠水 綿延萬代
在唐八十的帶領下,布力彥嘎查的生態植被大大改觀,他共自籌資金10余萬元,在茫茫沙丘上建起了1萬多畝的草庫倫,林木發展到十幾個品種,林草覆蓋率達到了95%。每當盛夏,人們走進這片莊園,鳥叫禽鳴好似一曲動聽悅耳的交響樂;白楊、垂柳、桃杏、青松,組成一幅美妙絕倫的自然風景畫。金秋時節,草叢間野雞展翅,山兔、狐貍出沒;林網中稻菽飄香,瓜果滿園,一派豐收景象。唐八十看到這些野生動物,感到很欣慰,為了保護好這些野生動物,唐八十每年都要請周邊村民吃飯,希望他們“槍下留情”。人們感動于唐八十的保護野生動物情結,自發地樹立起保護起野生動物的意識,只要看到有人偷獵,他們就會喊:“那是唐八十的,不能打?!卑凑仗瓢耸臉嬒?,他現在的任務是使林木的品種逐漸多樣化,在延伸產業鏈同時,把生態保護得更好,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綠水青山。
治理沙漠的唐八十(圖片來源:翁牛特旗烏丹鎮黨委)
現在唐八十已經年過古稀,但他還在堅持精心管護自己親手創建的“沙漠綠洲”,每天太陽升起之前,他都早早起床,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一把大鐵鍬,一步一步走向沙地深處,用一生的時間譜寫著一曲世代流傳的大漠贊歌。
唐八十,這位新時代的治沙“愚公”,在過去的30多年里,他以汗水耕耘、熱血澆灌,在茫茫沙海營造出一片綠洲。他先后被評為全國、內蒙古自治區、赤峰市勞動模范,并先后獲得“全區綠化造林十大標兵”“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”等榮譽稱號。但在他看來,這些都不重要,“留給子孫一片綠水青山”才是最重要的。沉重的家庭和工作負擔,壓不垮他的精神;長年累月的勞作,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,如今已是彎腰駝背。但歲月沒能磨平他的初心,每每談到為什么治沙時,他總是憨厚地笑笑說:“我的行動,能換來兒女們的體諒,能贏得牧民黨員的支持,能為黨旗增光添彩,我就知足了。這里沙海還很多,我活著一天,就要治它24個小時。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這方沃土,決不能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上!”(張玉生 張月彬)